我院作曲理论学部第八期沙龙音乐会《dust not dust 尘非尘》成功举行
11月9日,我院作曲理论学部在364会堂成功举行了第八期沙龙音乐会。本学年的沙龙音乐会系列由音乐学院主办,港中大(深圳)道扬书院协办,我院院长叶小钢教授任艺术总监。第八期沙龙音乐会以《dust not dust 尘非尘》为标题,林笑语(特邀,长笛)、张晋浩(小提琴)、彭忱雁(特邀,大提琴)、刘潇雅、王笛、罗旭、杨欣怡(以上钢琴)演奏了昂西·迪蒂耶(Henri Dutilleux)、贾焴博、林瑞玲(Liza Lim)、卡尔·维恩(Carl Vine)、刘晨晨、金卓晟和乔治·克拉姆(George Crumb)等六位中外作曲家的作品,获得了观众的积极反响。
本场音乐会的第一首演出作品是法国作曲家迪蒂耶的《合唱与变奏》(Chorale et Variations, 1948)。它原本是作曲家《钢琴奏鸣曲》中的末乐章,后多被当作独立乐曲单独呈现。作为作曲家生平公开的第一首乐曲,《合唱与变奏》展现了饱满的情绪与非凡的钢琴独奏技巧,是迪蒂耶创作早期的代表作。我院青年教师刘潇雅的演奏精准、从容,展现了一名优秀职业演奏家的素养。

迪蒂耶《合唱与变奏》,钢琴:刘潇雅
第二首作品的曲作者是我院作曲理论学部2023级研究生贾焴博。除了是本曲作者,贾焴博也是沙龙音乐会的学生助理之一。他的作品《锦绣》(2021/2023)由同为我院在读研究生的张晋浩和杨欣怡演绎,两位同学诚恳、努力地完整呈现了作品,展现了较高的技术和艺术素养。贾焴博的作品结构统一、思维清晰,体现了这位青年作曲家的可塑性。

贾焴博(2023级研究生)《锦绣》,小提琴:张晋浩(2022级研究生),钢琴:杨欣怡(2023级研究生)

主持人虞鹏飞(左)介绍我院2023级研究生贾焴博(右)
《锦绣》之后,青年长笛演奏家林笑语上台演奏了澳大利亚华裔作曲家林瑞玲的《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 2020)。此作的灵感源自达尔文一次在夜间的海上看到未知发光体(可能是水母)的记录,原载于他的航海日记中。以此为前提聆听此作,我们从林笑语的演奏中感受到一种灵动、轻盈的气质,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品的含义。

林瑞玲《生物发光》,长笛:林笑语(特邀)
上半场的最后一首作品是澳大利亚作曲家维恩的《第四钢琴奏鸣曲》(2019),由我院教师刘潇雅演奏。作为全球第一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发行全套维恩钢琴奏鸣曲唱片的演奏家,她的诠释得到了众多知名乐评媒体和作曲家本人的赞赏。维恩的这首作品技巧丰富、情感充沛,充满大起大落的戏剧性。刘潇雅博士的演奏用情而不滥情,张力与控制力并存,可称为一次高质量的演出现场。本次演奏也是这首作品的中国首演。

维恩《第四钢琴奏鸣曲》,钢琴:刘潇雅
短暂的休息后,音乐会进入下半场。第一首作品是刘晨晨的《鼓之舞》(1999),由我院青年教师、钢琴家王笛演奏。这首作品亦是中国金钟奖的比赛用曲。乐曲分为叁个乐章,性格清晰、特点鲜明,虽为作曲家早年学生时期的作品,却展现了超乎于年龄的成熟。王笛博士的诠释稳重可靠,展现了很高的技艺。

刘晨晨《鼓之舞》,钢琴:王笛
音乐会的最后两首作品是相同编制的《诗》(2015,金卓晟作曲)和《鲸之声》(Vox Balaenae,1971,克拉姆作曲),由林笑语、大提琴家彭忱雁以及我院青年教师、钢琴家罗旭演奏。《诗》是一首惟美的作品,其四个乐章的五个中心音高由一个作曲家曾爱过的女孩的英文名构成。四个乐章乐思相异、气质相似,组成有机的整体。三位演奏家的诠释严谨而浪漫,展现了对细节一丝不苟的匠人精神。这次演奏也是这首作品完稿八年后的中国大陆首演。

金卓晟《诗》,长笛:林笑语(特邀),大提琴:彭忱雁(特邀),钢琴:罗旭

作曲家金卓晟教授(左)上台谢幕
《鲸之声》要求作品在蓝色灯光下演奏,同时,演奏家要带上半黑的面具。乐曲中用到大量的特殊技法(extended techniques),但并不以艰涩的听感为目的。这首作品自创作后在作曲圈内外广受讨论,成为作曲家的代表作之一。三位演奏家为了出色地完成它的诠释,对乐谱进行了细致的研读,并进行了大量的排练。在特别购置的灯光和舞台背景下,《鲸之声》得到了一次高质量的呈现,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克拉姆《鲸之声》,长笛:林笑语(特邀),大提琴:彭忱雁(特邀),钢琴:罗旭
音乐会后,照例进行了演后谈。有观众问,古典音乐会根据时代的不同而在听感上有所不同;同一时代中的作曲家,尽管有风格上的差异,但大体能听出是同属一个时代的作曲家。在现代音乐中,每个作曲家互相之间的风格大相径庭,在欣赏时应如何取舍?沙龙音乐会的发起和策划人,作曲家金卓晟教授简要表示,“今天的音乐已不同于过去可以以时间轴、或时代,来定义其总体风格。现当代严肃音乐流派众多,其美学倾向和听感大相径庭,有时几乎鲜有共同点。这并非音乐界独有的现象。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包容的世界,多样化原本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重要特点。在欣赏中,要尝试打开心扉,在真的了解一种东西前,不要尝试先去论断。”金教授相信,“每个人都能在浩瀚的当代音乐海洋找到属于自己的最爱。”

演后谈现场
本次演后谈持续了一个多小时,观众兴致高涨,演奏家们在对本场作品作出进一步阐释后,也一一回答了大家的提问。夜幕渐深,演后谈在依依不舍的气氛中结束。
There is no guarantee, but there is always hop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