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作曲理论学部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期沙龙音乐会圆满举办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我院作曲理论学部共举行叁期(总第十九至二十一期)沙龙音乐会。沙龙音乐会系列由院长叶小钢教授任艺术总监,作曲理论学部助理教授金卓晟策划,以每期特定的主题,为港中大(深圳)师生与校内外音乐爱好者系统地推广和普及现当代音乐。
特辑 Special Edition
本学期的叁期音乐会中最特别的一场是4月16日晚在港中大(深圳)逸夫国际会议中心音乐厅举行的《特辑——金·啤尔与港中深师生音乐会》。作为来自维也纳的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金·啤尔教授到我院学术访问的一部分,这场音乐会汇集了啤尔与她的助理、中提琴家王嘉熙及音乐学院十叁位作曲和演奏专业的师生,可谓星光熠熠。
音乐会以英国作曲家罗杰·奎特(Roger Quilter)的《三首莎士比亚歌曲》(Three Shakespeare Songs)开场,由我院研究生二年级彭子仪同学演唱,原方启雄老师演奏钢琴声部。这组优美的作品象征着本场主要嘉宾啤尔教授的盎格鲁-撒克逊之根。啤尔随后登场,与王嘉熙一同表演了一段即兴演奏,《茉莉花》《蓝色多瑙河》等中外名曲的旋律片段一一掠过,展现了演奏家心中两种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此后,我院青年教师张越与周旎登场,分别带来了尼古拉·卡普斯汀(Nikolai Kapustin)、我院教师金卓晟、虞鹏飞和金平教授的作品。其中,虞鹏飞作为近年备受瞩目的青年作曲家,其《题郑防画夹五首》在优美的曲风中隐藏不断变化的节拍,曲意清新自然,旋法新颖明晰,是叶小钢院长“新风格”倡议下诞生的优秀文艺创作之一。金平教授《雪花的快乐》是1985年其学生时期的旧作,极少重复音的和声设计为该作赋予高蹈的曲风,唱词缓缓流露,让在场的听众流连忘返。上半场的音乐会在这首《雪花的快乐》中结束,观众报以热烈掌声。
下半场第一首作品的作曲家高弘扬是叶小钢院长的博士在读生。他的《月影微醺》以云南西双版纳的夜景为灵感来源,乐思张弛有度,风格多元统一。这首优秀的作品也是我院教学成果的展示。此后,啤尔教授再度登场,演奏了《前奏曲“短暂的灵感”》(Preludes "Fleeting inspirations")。作品由三个情绪上对比强烈的乐思构成,短小精湛,让人叫绝。这首作品之后,我院2024届硕士毕业生刘志芸登台,与马源老师合作了著名作曲家、音乐学院叶小钢院长的艺术歌曲《炊烟》。舞台上,刘志芸从容淡定、张弛有度,显得成熟而优雅。在她的演绎下,这首短小的艺术歌曲被赋予了灵魂,展现出音乐至臻至美的境界,让人赞叹。表演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音乐会的最后,啤尔叁度登台,演奏了由她自己改编的钢琴独奏版《春之祭》。该作原是斯特拉文斯基划时代的乐队作品,钢琴版本保留了原作的大部分内容,啤尔用其高超的技艺,让88个黑白琴键仿佛有了魔力,时而恢弘大气,时而纤弱敏感。大起大合间,现场观众陶醉在音乐的海洋中,也为音乐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特辑——金·啤尔与港中深师生音乐会》合影
墟声纪 Chronicle of Acoustic Relics
这场音乐会前,第十九期沙龙音乐会《Chronicle of Acoustic Relics 墟声纪》于3月19日在音乐学院教学楼364会堂举行,特邀长笛演奏家林笑语,我院教师莫班文(Benjamin Moermond)、罗伯特·凡特(Robert Fant)、保罗·布里托(Paulo Brito)、金卓晟和高平参演。
音乐会以美国作曲家莫顿·费尔德曼(Morton Feldman)的钢琴独奏曲《玛丽宫》(Palais de Mari)开场,由金卓晟演奏。费尔德曼独特而内省的创作风格在20世纪音乐史中独树一帜,曾带给同时代的欧美作曲家巨大的影响。他的内省并非单调的重复或乐思发展上的静止。以《玛丽宫》为例,该作在极轻缓冗长的音乐状态下,包含大量不断变化的节拍与和声语言。每一种不同的和弦排列和拍号都对应玛丽宫内波斯地毯上不同的图案。其冥想般的音乐状态下,是颇有逻辑和理性的作曲思维。
上半场的第二首作品是作曲家比亚特·福路(Beat Furrer)的长笛独奏曲《旋律》(Melodie),由林笑语演奏。该作的标题指代曲中一段由微分音构成的“类旋律”。当它出现在不同形态的前后织体中时,形成了听者对“旋律”这个固有概念的怀旧式联想——它仿佛是旋律,但又有一点支离破碎;它是旋律被解构后留下的残余,一如福柯笔下海滩上的人形面具。作曲家借此为这首作品命名,以彰显某种我们与传统的联系。福路是我们时代重要的作曲家,他的音乐体现出一种与费尔德曼截然不同的内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短暂的中场休息后,下半场的第一首作品是保罗·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为中音圆号(tenor horn, or alto horn in American English)和钢琴创作的《降E大调奏鸣曲》,由两位我院的外籍教师Robert Fant与Paulo Brito演奏。这是音乐史中罕见的为中音圆号创作的作品。虽然该场音乐会中这首作品由普通圆号演奏,但两位演奏家忠实地还原了作品的全貌,现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紧接着,Paulo Brito为大家带来了巴西作曲家海托·维拉-罗伯茨(Heitor Villa-Lobos)写给钢琴独奏的《巴西风格巴赫组曲》第四号(Bachianas Brasileiras, no. 4)。这套《巴西风格巴赫组曲》巧妙地融合了巴赫的音乐风格与巴西的民间音乐元素。部分和声在今天听来带有爵士或轻音乐的色彩,是因为这两者都从拉丁美洲的民间文化中汲取了相当多的素材和灵感。维拉-罗伯茨作为西方-非西方音乐元素之结合的早期尝试者,他的创作思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影响深远。音乐会上,同为巴西作曲家的Brito出色地完成了组曲之四的演奏,是为一种传承。
音乐会的压轴之作是我院高平教授的《传奇》,由我院大管教师莫班文与作曲家本人诠释。作品由一段段在作曲家脑海中浮现的乐思拼接而成,乐声响起,形成一种不可言说的氤氲,似乎标题“传奇”即该氤氲的某种延展和说明。作品张弛有度,诗意翩然,为音乐会画上圆满的句号。

第十九期沙龙音乐会合影
回响之间 Echoes in Between
4月28日的第二十一期沙龙音乐会以《Echoes in Between 回响之间》为名,纪念今年早先去世的俄罗斯作曲家索菲亚·古拜杜丽娜(Sofia Gubaidulina)。主奏嘉宾为大提琴演奏家刘航,我院何枢聪教授和特邀演奏家林笑语、王尔清参与演奏。
本场音乐会的节目延续上一期的设计,继续上演了欣德米特、维拉-罗伯茨与福路三位作曲家与前一场不同的作品。欣德米特的大提琴奏鸣曲由刘航诠释。该作品被逐渐视为大提琴独奏曲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在国内较少演奏。刘航的表演精确、写意,初具大家风范。维拉-罗伯茨的长笛与大提琴二重奏《喷哨》(Assobio a Jato)以第三乐章的长笛特殊技法“jet whistle”命名,是最早将这种技法用于实际作品的案例,对此后长笛演奏法的拓展及相关创作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作品由林笑语与刘航共同演奏。
福路的《急板》(Presto)是非常具有作曲家个人风格的作品。长段长笛的快速跑动与钢琴几乎不变的律动化的和声构成一种“似动”(immobilised motion)效果。音乐看似急速进行,但事实上,它是“不动”的,像一个高速打转的陀螺。作品中段,钢琴开始出现之字形(zigzag)织体,配以长笛更广音域和强弱对比的快速跑动,形成一定规模但明显克制的情感漩涡。作品由林笑语与王尔清演绎。后者作为福路在奥地利的作曲学生,在音乐会的演后谈中提及,福路人如其曲,他曲子的性格和人的性格是高度统一的。
除这三首作品之外,音乐会还依次呈现了捷尔吉·利盖蒂(Gy?rgy Ligeti)的大提琴奏鸣曲(刘航独奏)、金卓晟的《(无)眠》(刘航独奏)和30分钟长的、古拜杜丽娜的《喜悦!》(Rejoyce!)(何枢聪、刘航合奏)。其中,大提琴奏鸣曲是利盖蒂早年的作品,可以从中清晰听到匈牙利民间音乐的曲调,显示了巴托克、柯达伊等前辈对作曲家的影响。金卓晟的《(无)眠》是失眠时奋笔疾书给好友的礼物,其特点为“音音音音音音音”。古拜杜丽娜的《喜悦!》以经文为灵感源泉,宛如作曲家一生所追寻的与升华之处交流的缩影,小提琴与大提琴唱和间,竟有耳语般的大气磅礴与似水年华化为一声轻叹的如歌如诉。无形之幕沉沉落下,又一位镰刀与铁锤的遗孀离开人世。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又会有怎样的篇章与传奇?我们拭目以待。

活动合影(从左到右依次为:金卓晟、何枢聪、刘航、林笑语、王尔清)
叁场音乐会结束后,照例进行了演后谈。演奏家、部分作曲家与现场的观众进行了有趣且有深度的对话。最后,金卓晟老师希望大家在下一学期可以继续支持学院沙龙音乐会系列,同时有越来越多爱好音乐的朋友加入聆赏,让现当代音乐在今日之土地,如云隙飞光。

演后谈现场
Remember, there is no guarantee, but there is always hope.